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建设智慧城市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智慧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每年有上千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随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病”成为困扰各个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难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破解“城市病”困局,智慧城市应运而生。由于智慧城市综合采用了包括射频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下一代通信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因此能够有效地化解“城市病”问题。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城市变得更易于被感知,城市资源更易于被充分整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城市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从而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解决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呈加速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信息资源也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智慧城市正是在充分整合、挖掘、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汇聚人类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从而实现对城市各领域的精确化管理,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由于信息资源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以促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而达到抢占新一轮信息技术产业制高点的目的。为避免在新一轮信息技术产业竞争中陷于被动,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发展智慧城市的战略布局,以期更好地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巨大机遇,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提高中国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重大技术的突破,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带动作用,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世界各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普遍予以高度重视,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极大地带动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医疗、交通、物流、金融、通信、教育、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对中国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同样显而易见。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对中国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信息显示,国家发改委正着手起草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研究在区域范围内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三大运营商已经与300 多个城市达成“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有望达5000 亿元。

        发展智慧城市,是中国促进城市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重大举措和综合性措施。从设备厂商角度来说,光通信设备厂商、无线通信设备厂商将充分发挥所属技术领域的优势,将无线和有线充分进行融合,实现网络最优化配臵,以加速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与之相对应的通信设备厂商、芯片厂商等将从中获得巨大收益。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利,城市被无可避免地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发挥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紧缺、住房不足、失业、疾病等方面的挑战。在新环境下,如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命题。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路,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提速将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带动卫星导航、物联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云计算、软件服务等多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相关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规模推广阶段,截至目前,中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预计总投资规模达1.1万亿元,撬动的更以万亿元计,新一轮产业机会即将到来。

        国家鼓励开展应用模式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国深圳市、昆明市、宁波市等多个城市与IBM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迈出了打造智慧城市的第一步。北京市拟在完成“数字北京”目标后发布“智能北京行动纲要”,上海市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此外,佛山市、武汉市、重庆市、成都市等都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渐次推出。国内优秀的智慧产业企业愈来愈重视对智慧城市的研究,特别是对智慧城市发展环境和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智慧产业企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翘楚!

        2013年1月2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将达800亿元。

        中国已有311个地级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其中158个数字城市已经建成并在60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最新启动了100多个数字县域建设和3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2013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每年将选择10个左右城市进行试点,每个试点项目建设周期为2至3年,经费总投入不少于3600万元。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尽享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数字生活等所带来的便捷服务,“智慧城市”时代即将到来。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支持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中国95%的副省级城市、83%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个城市,在政府工作计划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中国今年内建成和在建智慧城市数量将有望超过500个。

        2018年9月,陕西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1年,各市(区)全面建成统一的数据资源网和数据资源池,网络互联互通率达到95%以上,汇聚政务数据80%以上、城市数据90%以上;建成“六个一”基础工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达到全国前列,其中2-3个城市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