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矿冶之星火 铸钢铁之强国:写在北京科技大学70周年校庆之际

2022-04-21 0

4月22日,应中国百年钢铁强国梦而创建的北京科技大学,将迎来建校70周年校庆。1952年4月22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筹备会召开。当时,全国院系调整,学校由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清华大学6所院校的采矿、冶金系科组建成立;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同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并沿用至今。


七十载春华秋实,数代人躬耕树蕙。建校以来,北京科技大学始终秉承“求实鼎新”的校训精神和“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经过几代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学科优势,产出了一大批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成果、技术创新发明,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社会各领域优秀人才,为我国冶金材料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学校“十四五”规划全面实施,加快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武贵龙表示:“求实奋进七十载,鼎新未来向百年。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北京科技大学正在昂首阔步向建成特色鲜明、有重要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表示:“今后,学校将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向着‘百年科大、世界一流’的目标奋勇前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全部力量。”


\\tsclient\F\桌面\项目招标+之前资料\网站\19\1.jpg

举矿冶之星火 铸钢铁之强国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953年9月份,学校迁入如今的校址,在“无风三尺土,下雨两脚泥,上课钻工棚,夜读须秉烛”的艰苦条件下,校园中的教学秩序井然,全校师生仍是青春洋溢、意气风发,一边上课学习、一边参与建设,新校园中的各项工作快速走上正轨。


建校初期,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云集。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寿昆,是国家第一批一级教授之一,我国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两大台柱”之一的专业,至今仍是学校的“王牌学科”)创始人之一。魏寿昆务实求真,其授课风格既博且精、深入浅出。魏寿昆一生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其科研工作为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教学工作更为国家培养了四五代冶金科技人才。再如,章守华,是目前唯一在世的建校筹备委员会委员、我国第一个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的主要创建人与开拓者,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任职前,他为学校采购了大批金相热处理、X射线和力学性能试验设备,为培养学生、推动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章守华在适合我国资源条件的合金钢新钢种开发、发展快速凝固技术、开拓新型高温合金、相变和强韧化研究、大型轧辊研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同时,他还培养出了一批金属材料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正是他对回火马氏体研究的新结论,促进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所用火箭壳体钢研制工作。


矢志报国、终身不悔的崇高信仰,敢为人先、求索创新的学术理想,勤奋严谨、甘为人梯的师道风范,是北科大人精神品格的生动诠释。在这些治学严谨、学风优良的学者的研究指导、引领带动下,北科大的教学科研事业在数十年间不断攀登新的高峰。1960年至今,徐宝陞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弧形连铸机,朱觉发明了我国第一台大型电渣炉,杨让研制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枚洲际运载导弹壳体材料,余达太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国产大型工业机器人,刘应书的“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制氧供氧系统研制与应用”项目填补了世界上高海拔制氧技术的空白,吕昭平团队研发出的“基于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榜单,朱荣主持的“二氧化碳在炼钢的资源化应用技术”入选“2018年世界钢铁工业十大技术要闻”,李晓刚获得美国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W.R.Whitney奖,学校多项科研成果助力北斗卫星、运20、歼10、大飞机等国家重大装备研制,卷筒式弹性伸杆展开机构成功应用于张衡系列、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及天问系列火星探测器等重大航天探测任务。


求实鼎新璀璨 大千世界温暖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2022年4月份,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公布,北京科技大学共有9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0名,世界前500名学科数排名中国内地高校第27位,其中材料科学进入世界前100名。如今的北京科技大学,全面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探索实施本硕、本博贯通培养,打造研究型本科生教育;以研为峰,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国际融合,推行开放式研究生教育。北京科技大学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抓好立德树人、科教兴邦具体实践,书写学校事业发展“奋进之笔”。


“满井边,一学堂,求实鼎新,熔基锻梁。”建校70年来,北京科技大学为社会培养出26万余名莘莘学子,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栋梁和骨干,包括胡正寰、徐匡迪、柯俊等院士41名,以及更多搏击工业现代化的大国工匠、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创新先锋。


他们践行着“一直坚定,一点轻快”的北科大志愿者惊叹号精神。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科技大学作为主责高校承担五棵松体育中心、五棵松冰球训练馆的服务保障任务,396名学子参与志愿工作,其中74名闭环内志愿者冲锋在最前线,在体育、交通、通信、技术等8个岗位圆满完成了26天的在岗服务。志愿者张晓可说:“身份就是责任,使命带着担当。积极奉献,以奋斗之我服务燃情冬奥;用心感受,以青春之我温暖大千世界。”


北京科技大学历来重视国际交流及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1979年4月份,北京科技大学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正式签订校际合作协定,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学府与国外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合作关系,是我国高校国际交流的一个里程碑。近5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实施“鼎新北科”计划,实施学生交流项目149项,共有3100余名学生赴境外交流;发起成立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参与筹建中巴工程大学,牵头建成教育部“一带一路”材料腐蚀与防护野外观测科学研究站;入选全国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高校,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共建矿业与钢铁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2020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对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表示欢迎,并鼓励他们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收到回信时,已在北京科技大学度过硕博5年时光的巴基斯坦留学生阿里说:“我是‘二代北科大留学生’,我父亲在上世纪70年代时就曾在北科大就读。现如今,导师对我的学业非常支持,我对未来也很有信心。”


共襄七秩盛举 擘画百年未来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正值校庆之际,北京科技大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迎校庆活动。“七十载燕都故郡星火拓荒,我们开疆拓野助力北科崛起;七十载洎从北洋矢志不渝,我们再接再厉共筑北科辉煌。”在北京科技大学70周年校庆学生献词评选展示活动中,学子们以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献上对北科大的告白。


在第二十八次学代会、第十五次研代会上,新任主席团意气风发,宣誓做团结凝聚全校学生的“领航员”,坚定不移跟党走、矢志建功新时代;在“百企千人·访企拓岗”专项行动中,该校领导带队走访相关对口企业,为毕业生谋划未来之路;“谱写华章 记录精彩”摄影书画展是该校离退休老同志为学校生辰献上的礼物,表达着他们对学校的深厚情感。


不久前,胡正寰余雪子夫妇、蔡美峰张贵银夫妇向母校捐款成立教育基金,他们说:“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科研成果的价值体现在推动社会发展、行业进步上。祖国的未来要靠青年一代。”这是他们对母校培育之恩的回报,更是对后来学子的殷切期待。回忆过往,感恩母校,胡正寰这样说:“时光流逝,岁月如梭。回忆起这70年过往,我的大半生都奉献在满井这片热土上,是这里的水土养育了我,这里的时光成就了我,我感到非常幸福!”


北京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管82级、管研88级校友,北大方正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谢克海回忆起母校时说:“在这个充满知识、摒弃外界嘈杂的环境中,在北京科技大学的经历丰盈了知识、沉淀了自己,学校重塑了我。”


博士研究生刘陈静已在北京科技大学走过近10个春夏秋冬,他在这里不断进步,也见证了学校的成长。刘陈静说:“落英迎春而舞,银杏随风而落,跑道鲜艳明亮,体育场专业宽敞。70年风华正茂,愿学校更展宏图,再谱华章。”


70年,峥嵘岁月已经彪炳史册,璀璨当下正不断延伸。如今,北京科技大学正着力打造新时代行业特色型一流大学建设样板,争取早日建成世界冶金、材料教育科研中心和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宏伟目标激励着每一名北科大学子奋进。


面向未来,北京科技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胸怀“国之大者”,抓实抓好立德树人、科教兴邦具体实践,为党育人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拓展开放性办学思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持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北科大新贡献。

 

To Top